快速门厂家 当前位置: 首页 >>快速门资讯>>公司新闻 |
西朗门业董事长做客苏商会直播专访 |
西朗门业董事长做客苏商会直播专访
今日之苏州,老牌企业稳居头部阵营,新生代企业也在崭露头角。前有“优等生”,后有“生力军”,新生代企业家如何争当创新引领的“弄潮儿”?10月29日,“俞音绕梁”聚焦“最强地级市”——苏州,对话晟际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吾道二期学员黄建勇,西朗门业(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中超,共寻苏商新势力的增长新动能。
Q:请两位简要谈谈各自企业的发展历程? 杨中超:今年是创业第11年,当时国内还没有工业特种门,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作为本土企业,我们用真诚和快速反应,慢慢积累了一些客户。我一直坚信事在人为,中国的企业完全可以和国际品牌竞争。经过这些年的成长,我们确立了中高端的市场定位,并向着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我们有3000多家合作公司,包括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包括大型国企、上市公司,慢慢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然后乘胜追击,三年多前开始进入外贸领域,目前我们的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也慢慢被市场认可。总之一句话,我们的使命是“让全球工厂进出更智能”,愿景是“西朗品牌,服务世界”。 黄建勇:我们公司的主业是物流,从2000年开始在苏州发展起步,以物流+供应链为优势,以数字科技包括数字物流、智慧物流、软件开发等为主营业务。公司的长期目标是每年必须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我们保持且超过这个数值的增长。经过多年摸索,我们发现在供应链中物流是主要的,现在很多做采购、集采、贸易的业务里都涉及物流,但由于不懂经营,导致供应链成本过高。这就需要物流人去规划,我们就把这些经验真正地搬到了每一处细节上,每一个节点上,每一笔成本上。
Q:两位都是英俊的小伙子,离开自己的家乡或者其他一些大中城市,而最终选择了苏州,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俩是如何与苏州结缘的? 杨中超:我很早之前是在北京的武警部队当兵的,退役那一年,接到一个从苏州打到北京的陌生电话,后来发现打错了,对方是一个南方女孩子,拨错了号码,就此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们经常电话交流,然后就恋爱了,最后结婚成家了。为了这个苏州女孩,我放弃了北京的事业和生活,来到了到苏州。刚到苏州时,有一段时间是蛮糟糕的,苏州的媒体环境没有北京那边好,让我很难一下子从头开始。后来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制造业,接触到了工业特种门,然后就进入了这个行业。 黄建勇:我17岁开始创业,第一站是在深圳,当时深圳发展比较快,我们在那里人生地不熟,上了很多当,吃了很多亏,于是跑到了上海发展,但是上海物流比较成熟,没有那么容易切入进去,于是就进入离上海很近的昆山。当时我们第一家客户是昆山的统一方便面,和他们的合作奠定了我们想在苏州好好发展的基础,后来就把总部搬到了苏州。
我眼中的二十大 Q: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在广大苏商中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苏商会”公众号也推出了“二十大”专题,聚焦企业家的感悟、感想。黄总、杨总聆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最感同身受的是什么?能否跟我们分享下二十大报告中给你启迪最大的是什么? 杨中超: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祖国的伟大,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超级大国,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科技、经济、体制、文化等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这让我感到很振奋,让我对国家充满了信心,对社会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对自身企业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因为有国家做后盾,我们只需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创新发展,就一定能够有所建树。 黄建勇:二十大开幕式当天,我们认认真真听完了整个报告,感触颇深。在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关心到了。习总书记说人民至上,打江山就是守江山,守的就是老百姓的心。报告中提到的内容怎么转变到我们企业中来,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番讨论。比如说员工的心怎么守?员工的福利怎么给?我们到底是老板还是企业家?这些问号都打出来了,问出来之后心中就有了新的概念、新的定位。接下来我们还要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还要坚持更多的改变。
Q:黄总,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现代物流是“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晟际也引入“物联网+”的概念,努力打造产业链、生态圈的命运共同体。黄总能否分享一下晟际是如何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提升来为国家制造业的产业链、生态圈贡献力量的? 黄建勇:我们经历了中国的创业红利期,这20年的红利期也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未来20年,我认为,物流供应链开始有了新的高度和竞争机制,它是科技+生态圈的未来,将通过数字物流和智慧物流的供应链来降本增效。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提高科技力量,降低成本。 未来到底怎样真正让公司长久发展?服务业是以成本为主导的,我们要有全方位的控制能力,控制方方面面的成本。我们的核心是帮助制造业降本增效,我认为,未来的物流是物流+制造业,它们是共通和相互依赖的。未来的制造业主抓的是研发和生产这两大块,其他环节都可以通过物流和供应链来完成。因为工厂只要认真负责研发和生产,其他都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产品反而有竞争力。我觉得降低成本是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具备销售渠道,具备捕捉市场的优势,对于市场前沿的消费者,物流人抓的是最快的信息。只要我们和工厂、企业之间联动起来,把这些数据共享,建立合作关系,那么企业方的管理成本就会下降,我们也能多增加营收。
Q:杨总,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西朗的产品已经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制造正在慢慢失去比较优势,你怎么看?你认为我国企业该如何寻找中国制造的新优势? 杨中超: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是特别认可。我之前看过一些新闻,说有些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往东南亚国家走,我认为这是阶段性的。如果外资真的大范围出走,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环境可能不太适合了,但是我恰恰看到一些权威媒体,包括二十大开幕式当天,昆山市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就拿出了一些非常准确的官方数据,表明昆山外资的进入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说明外资企业还是喜欢中国的。 其次,中国制造业有优势,外贸数据逐年在增长,这也证明中国制造不仅有优势,同时也有很成长空间。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看到时很兴奋,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国制造业不仅具有优势,而且是不断发展,未来甚至可以引领全球,而且中国很多优秀的制造企业已经有一些技术和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最后说说我们企业的情况,截至目前,我们企业的外贸营收比去年全年增长了50%多,从这个微观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外贸一直在成长,中国制造还是很有优势的。 怎么去寻找制造业新优势呢?首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国内的制造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产品的定制化等方面努力,还要做品牌化,绝对不能搞价格战,否则会防碍企业的良性发展。
Q:黄总,中国物流在帮助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 黄建勇:物流之于制造业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有很多相通之处。我认为,未来的物流一定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近几年,整个物流行业都在变革、创新,创新就是改变,所有环节包括智能化、无人化、数据化等都在大量运作,这些会改变传统的物流体系,也会改变传统制造业模式。
企业如何实现良性增长 Q:关于智能化的问题,晟际很早就在物流仓储领域推进智能化,西朗门业的发展理念也是“让智能化工厂更高效”,那么,两位觉得“智改数转”对于企业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在推进过程中主要挑战是什么? 杨中超:我们一直关注这块儿,也在做一些尝试,但还不够完善。“智改数转”具体要看什么呢?一要看企业发展的阶段,二要看产品的实际需求。不可否认,“智改数转”是未来的趋势,如果国家的大方向这么走,那么行业和企业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就要跟得上形势,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未来的方向是一定要做的,但是具体什么阶段去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实施步骤,在重大转变面前,我们要认真去思考、去转变,逐步完成智改系统。 黄建勇:智能化和数字化这两块我们企业都有涉及,针对所在行业,我觉得成效显著。比如无人驾驶技术一旦形成,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因为人力资源是物流成本的核心;搬运工也可能被机器替代,这块成本也会省掉。再比如仓库管理,如果一个仓库全部靠自动化、系统化来管理,那么成本将大大降低,竞争力也比普通仓强。所以对制造业和物流业来说,智能化作用很大。 数字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上就是降本增效。数字化以节约为中心,把所有数据全部集拢到一起,汇总成大数据,然后把它变成孪生,去加工,最终变成真正的价值,价值出来之后就可以变现,就可以帮助降本增效,数字化的核心就在这里。当然,经过长期积累,数字化也会对生产管理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Q:这几年在经营企业过程中,你们感觉最棘手或者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目前在企业管理中,你们遇到的最大瓶颈和障碍又是什么? 杨中超:对小企业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发展时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创业,就选择了一条一直在解决问题的路。经过11年的发展,我们企业定位中高端,并向着品牌化方向发展,接下来是品牌再往上走一步的问题,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和国际主要品牌竞争,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第二,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团队和组织。对于西朗来说,我们很重视队伍的年轻化建设,每年都会新招一批人才,比如之前的90后,现在的95后甚至00后,已经进入到企业中来,有些人成长得很快。但是这时就出现了新问题,因为年龄差的关系,中层管理与它的团队成员之间在做事风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性,这就导致整个团队的发展受到一些影响,这是目前我们遇到的难题。 黄建勇: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变化的“变”。有一句话叫“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不管管理也好、学习也好,还是领导能力也好、工作经验也好,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自己要不断地变,怎样才变得好?我天天在思考。我们从各种渠道学来的东西,以及公司里发生的一些新动态都需要去思考。其实我在想的就是“变”,怎么变得更对,怎么变得更好,怎么变得更完美,我在围绕“变”这个字思考,我的公司也在围绕“变”这个字烧脑。
Q:你们觉得老一辈企业家身上有哪些值得年轻人借鉴或传承的地方?相比老一辈企业家,新生代的年轻企业家具有怎样的比较优势? 黄建勇:老一辈企业家身上那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以及他们很多的优良传统,都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区别在于年轻人的活力和思想。年轻一代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比如他们玩剧本杀,是为了开拓智商,开阔视野,它是有目的性的,而老一辈企业家就不懂。老一辈的人只会干事业,可能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但年轻人却可以拿出十几种本事来,说明年轻人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在这点上老一辈要向他们学习。 杨中超:我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新势力。我简单点就讲标签,首先老一代企业家身上有一些特质,第一是实干,他们都有实干精神;第二是专注,很多知名企业的老前辈,若干年如一日专注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第三是很有智慧,他们在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用他们的智慧实现了一个个开创性的胜利;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敢为人先,江苏很多老一辈企业家从事的业态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他们敢为人先,最终实现了目标。 再说新势力的特质,第一是脚踏实地,我接触的年轻一代的企业家还是比较脚踏实地的;第二是敢打敢拼,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时候,因为有一大批老前辈已经帮我们制定了标准,竖立了标杆,前有榜样,那我们只能往前持续迈进;最后两个关键词则是有理想、有抱负。
嘉宾互问 杨中超问:作为一个创业者,公司的日常事务可以说非常忙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 黄建勇答:我的事业和家庭其实是混合制的。如果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所牺牲。你的家庭,你的个人爱好可能都要做出牺牲,你只有一样,那就是事业心。尤其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哪里还有余心去想别的事情。我认为,要想把事业做好,企业的领头人必须自己奉献,自己敢于牺牲,起到榜样作用。 但是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家庭观念,我的夫人也在公司里任职,平时的双休日,我们会一起到外面吃饭、旅游,有时也会组织家庭活动。我认为,牺牲肯定要有,放弃肯定也要有,但是找机会把大家聚在一起,把家庭的感情融在一起,这也要有,只是时间多与少的问题。 黄建勇问:因为杨总是做制造业的,我想问你是怎么看待未来的? 杨中超答:当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之前没有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三年规划、五年规划甚至十年规划,但是如果现在还在用这种方式思考,显然已经不太灵了。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我们所有的发展方向,企业所有的成长轨迹完全按照既先设定去发展的话,就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回忆。所以我们要拥抱变化,首先要去接纳变化,其次要在变化中找到机会。 从小方向来讲,我们要看自己的企业现在是否沿着正常的轨迹运转,这是我们的核心。当未知的未来过于未知时,作为企业领航人,首先要立足当下,好好修炼内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全力以赴地不断去创新,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根据时势不断做出调整和应对,相信明天会更好。
以上内容转载自苏商会公众号
|
文章来源:http://www.seppes.com.cn//te_news_news/2022-11-15/71561.chtml |